如果你能够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性格,那你命运就决不会改变。
——马基雅维利
无论患者患有何种疾病或感到何种痛苦,他求助心理治疗师的目的都是为
了改变:改变自己的生活,走出自己疾病的困境,消除自己的症状。改变是各
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核心概念,所以,人们对改变进行过诸多研究。不幸的是,
心理治疗有时也会失败、停滞,甚至使患者的病情加重,和其他医学治疗一
样,它也有副作用和禁忌症。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詹姆斯·普罗恰斯卡(James Prochaska)和卡洛·迪克
莱门特(Carlo DiClemente)在20世纪70年代就如何实现改变进行了专门的
深入研究,在各个主要心理治疗流派(特别是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结合模式。他们的模式以动机心理疗法的形式得到
了应用,这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酒精依赖等各种成瘾症,但也可推广用于其他
疾病。
在此模式中,任何行为改变都是按照六个阶段依次展开的。
意图前阶段:患者不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改变自己的风险行为,更确切地
说,他不希望在未来6个月内改变他的行为:一般而言,一个人不会在6个月之
前计划改变他的态度。
意图阶段:患者希望在未来6个月中改变自己的风险行为。尽管存在这种
意图,但是这种改变平均也要持续两年时间。
准备阶段:患者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一般都是在随后30天后)采取一些举
措。患者往往会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并且在上一年已经采取了一些举措,甚至是
已经部分地改变了他的行为。
行动阶段:在最近6个月中,当一位患者已经采取新的行为方式去实现自
己确定的目标时,他就已经进入了行动阶段。在该阶段,患者走回头路的风险
最大。
维持阶段:这个阶段在达到目标后6个月开始,不会再有患者重拾过去行
为的风险了。
收尾阶段:以前所有病因都不会再引起疾病反复的阶段。
在上述各阶段中,普罗恰斯卡和迪克莱门特都定义了与患者改变其行为的不同
机制相对应的不同技术。他们认为这些时间先后有序的阶段均处于螺旋上升的
循环进程中。在这个新的模式中,患者的改变一般会发生反复以及临时性的或
孤立状的停滞,但是,之前已经实现的进步并未消失。治疗发生倒退后,得益
于在前一阶段所获得的经验,患者下一阶段的进步会更加迅速。
患者的动机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治疗初期。因为拒绝治疗或过早停止治疗
在这个时期最为常见:在被建议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强会拒绝
接受,约40%的患者在已经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后的第五次治疗会面临停止接受
治疗。
将尝试与需求加以区分是很有必要的。患者主动约定时间来咨询就是主动
尝试。治疗师应将患者对心理治疗的尝试转变为患者对心理治疗的需求,这个
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处在被动尝试阶段的患者往往既不主动参与,也尚未
产生对改变的预期。
很快就放弃心理治疗的患者往往期待在第一次会面中就可以获得具体的建
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那些继续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往往预期到了治疗师会
持久宽容的态度。提前结束心理治疗的患者无法理解精神科医生和其他科医生
的不同,也无法理解心理治疗和其他疾病治疗的不同。
源自普罗恰斯卡和迪克莱门特的动机疗法旨在促进患者从一个改变阶段过
渡到下一个改变阶段。他们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各个流派的心理治疗方法,以帮
助患者发生改变。一旦治疗师确定了患者所处的治疗阶段,他就知道要用何种
治疗策略来帮助患者向下一个阶段前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