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能力的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无须特别努力就能学会和记住各种联系。关于如何采取措
施,提高记忆力的问题,首先产生于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与教占据中心地
位。无论学习材料编得多么好,表达得多么清晰,但还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和艰
辛以后加以消化吸收,使其尽可能保留在记忆中。至于如何支持记忆活动这个
问题,下面提出若干建议,作为回答。
设计练习活动的建议
有效练习的条件
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材料。注意力对接收和加工新的信息具有很大的意
义,大多数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本书已经“读了”很多页,而脑子里却同
时在想别的事情。如果他们最终意识到自己“走神”了,他们也就会立刻想
到,刚刚读过的书中的内容大部分或完全没有记住。读书时,为别的事情而分
心,就没有足够的注意力来处理书中的内容。
在要求学生抄写课文的时候,他们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如
果他们只是机械地、没有特别专注地完成这项作业,那么,再重复几次也不会
起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机械地完成的练习虽然使人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可以
认为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极小。
尽可能不受干扰。如果一直只需机械地完成作业,那么,这样的作业在很
大程度上不需要集中太多注意力就能完成。相反,要求高的作业则需要注意力
高度集中,甚至极端集中。在这种情况下,背景噪音或其他干扰就可能降低学
习效果,除非它们没有影响注意力。在做学校布置的作业时,一定要考虑到,
同时开电视机就会对工作记忆的过程产生影响。(Armstrong & Sopory,
1997)学生只有在分析眼前的作业的动机特别强烈时,才能完全不受周边环境
的干扰。这么高的动机程度在完成一般的家庭作业时是不需要的。不同于电视
机发出的那种干扰刺激,是否也能吸引学习的注意力,取决于它们需要经过哪
些感官渠道。能够全神贯注地学习的最佳条件,始终是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房
间。
避免机械的复习。不断复习的作用只能延长短期记忆的内容的存储时间。
单纯的复习能将内容传入长期记忆的几率非常小,心理学家埃德蒙德·桑福德在
几十年前的一封信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写道:“很多年来,我习惯为家
人诵读晨祷……保守估计,在过去的25年中,这段祷文我至少读了5000遍,一
般情况下每天一次,基本上连续几周不间断地读,我不用集中注意力就能——
几乎自动地——读。”(Sanford,1917)过了上述这段时间以后,桑福德发
现,自己记住的不过三四句话,也就是说不看书就背不出来。由于同样的原
因,仅仅将教材上的课文阅读一遍或几遍是不行的;要长久地记住其中描写的
内容,就必须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加工。
用自己的话复述所见所闻。阅读一篇文章,应当经常有停顿,用自己的话
复述看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Pressley et al,1989a;1989b)通
过用自己的话复述有上下文联系的一段话,就能做到使阅读成为主动的过程,
以便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此外,重要的是,应当检查自己是否
已经完全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果学生确信自己已经达到很高的理解水平,他们
就应当告诉别人自己掌握的内容,并在需要的时候给他们释疑解惑。
(Brown et al,1983)主动看完一章后,建议作一个回顾。读者可以尝试再
次回想主要内容,而且要检验一下,是否能回答原来提出的问题。
主动寻找问题和例证。在对学习材料,比如需要掌握的文章进行深度加工
时,可以就听到或看到的内容积极提出并尝试回答问题。(Heiman,1987)
提出问题和随后努力回答问题的过程可以刺激思维过程,促进对新信息的理
解,这反过来又能促进长期记忆。学生尝试自己寻找例证(即不仅仅接受别人
提供的例子)来理解新信息,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创造视觉表象。就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寻找问题和例证,能够促进理解,从
而促进记忆,而创造视觉表象可以为编码提供另一个可能性。艾伦·帕维奥根据
自己的研究结果总结说,总的来说,图片内容比语言信息更容易记住。
(Paivio,1979)他用“双层编码理论”解释自己的发现:图片可以多种
形式加以储存。比如,要记住“苹果”一词,人们可以先用语言描述,再以图
片的形式储存。而抽象的概念,比如“真理”和“公正”不能立刻转化为图片
形式;帕维奥断言,这就是具体内容比抽象内容更好记的原因。(Paivio,
1986)当然,创造生动的表象不能让所有学生都以同样的方式促进记忆
(Bellezza,1996):人们如何将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表象,以帮助学习,下面
还要详细阐述
自我联系效应。如果人们发现,信息对本人具有重要意义或者在一定条件
下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就会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当然,人们即使不将信息同
自己相联系,也可能进行现实生活中所说的对信息的深度加工。但是,只要考
虑到,如何转化信息,才能做好作业,促进个人的记忆,这就是建立了可以进
行深度加工的自我联系。
启动自我体验
人们只要将信息同个人的体验联系起来,就可能进行特别深入的加工。您
也能够实际运用这一论断吗?一般心理学问题研讨班的很多学生,在听过几次
课以后大多能够用例子说明感觉的格式塔原则(见第182页及以下几页),他
们还能阐释局部鼓励的概念(见第236—237页)或者告诉你,为什么这就是认
真的复习。(见第275页)但是,将自我联系效应运用于学习内容,还需要进
行更深度的加工。比如,研讨班的所有参加者都是感知者,他们也需要相互鼓
励,在现实的研讨班中寻找格式塔原则的、发现自我的例证吗?所有学员都有
学习经验,他们因此也要相互鼓励,描述自己体验到的局部鼓励的例证吗?研
讨班上的所有人都有与自己的记忆有关的体验。还需要要求他们用具体的例子
说明,他们在幼年时的某个场合是如何自己完成某些作业的吗?仅仅学会自我
联系效应这个概念是不够的;要深刻掌握这个概念,还必须尝试运用!如果您
将来在研讨班上还要讲述这样的问题,请您鼓励参加者结合自己和个人的经验
来理解所讲述的联系!
起初,在记忆心理学界有人认为,学习内容必须始终结合学生个人,他们
才能深刻理解。但是,如果鼓励学生结合比如自己的母亲理解新信息,也会达
到超常的记忆效果。(Symons & Johnson,1997)根据这个结论,可以总
结说,结合个人或对个人关系重大的事实来理解学习内容,对个人的记忆是有
促进作用的。
超出最低限度的继续学习:反复学习。不愿意做练习题始终是最不好的学
习习惯。而且以后还必须长时间复习需要掌握的内容。必须专心致志地、积极
主动地分析学习内容,越是经常复习,记忆效果就越好。如果给学生布置的作
业是背一首诗或别的语言材料,那么,他们只要能够自如地背诵,就不用复习
了。如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握了内容以后还继续做作业,这样能促进记忆
吗?学习心理学试图用“反复学习”这个关键词来解释这个问题。所谓反复学
习是指,凭记忆已经能够自如复述,还要继续做练习。反复学习和记忆之间存
在联系:做练习题的时间越长,往后正确复述记忆内容的可能性就越大。
(Driskell et al,1992)
反复学习具有提高记忆力的作用,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有些
人几十年没有再骑过自行车或者很长时间再没有游过泳,但是,如果他们在青
少年时期练过,即反复学习过,那么,后来虽然很长时间没有练习,让他们骑
车或游泳也几乎毫无困难。祖父母辈有时候还能流利地背诵久远的学生时代的
诗歌,令人印象深刻。“老式学校”非常注重背诵,鼓励学生反复学习,以便
使他们达到持久的记忆效果。“老式学校”虽然没有——像原来认为的那样—
—使大家提高了记忆力,但肯定使大家巩固了每次反复学习的内容。
分散型练习代替密集型练习。另外一个促进记忆的建议是,不时地中断练
习,将学习分成多个阶段。研究已经非常明确地证明了分散学习对记忆的促进
作用,以致有些记忆心理学家甚至称之为实验证实的最完善的认识之一。
(Dempster,1988;Payne & Wenger,1992)两个学习时段的间隔比较
大一些,比如间隔24小时,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就特别好。(Zech‐
meister & Nyberg,1982)
从前,有人认为,学习材料是有潜在意义的,通过深入学习可以挖掘它们
的意义。但是,如果认为材料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学生不能直接挖掘其意义,
那么,如何记住这些材料呢?为了这个目的,一千多年来,人们已经开发出了
记忆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