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相信证人在法庭上的证词?
证人是最不可靠的证据。如果有人发誓说,自己“亲眼目睹”了某件事,
那么,人们一般会非常相信他们的话。特别是法庭的判决会受到证词的决定性
影响,虽然法官也公开承认,“证人是最不可靠的证据”。证词的客观性有据
可查的难道真的很小吗?是的,托马斯·舒尔茨明确强调这个观点。他说,一个
人在对于证词至关重要的情况下,是“很差的观察者,还特别容易受骗”,因
为,他继续解释说,“我们的感觉装备和记忆装备对于证词中的重要元素来
说……非常蹩脚”。(Schulz,1991)由于这种“蹩脚的装备”,所以经常发
生这样的事情:证人将无关的人指认为凶手,错误地复述案件的重大细节,或
者将根本不在犯罪现场,而是在其他地方见过的人指认为犯罪嫌疑人。
他人群体成员的外貌看起来是一样的。如果让证人指认在他看来属于他人群
体的成员,即与自己不同种族的人,就可能发生另一类错误。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就很喜欢说,这一种族的人长得都一样(“那是一个黑人”,“……一个
阿拉伯人”),而忽视各种不同的特征;给人这种表面一样的感觉,是因为注
意力分散时可能出现的干扰。结果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证人认错这样的
人,将他在犯罪现场看到的只是表面相像的人错误地指认为凶手。
提问时的用词也影响证词。诱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证人的证词,伊丽
莎白·洛夫特斯本来早就能够明确加以证明。她让测试对象看有关车祸的电影,
随后她分发了问卷。问卷要求“证人”估计汽车在发生车祸瞬间的速度。“两
辆汽车相撞前的行驶速度有多快?”“相撞”一词在其他版本的问卷中换成了
另外的单词(“撞车”、“互碰”、“剐蹭”等等)。结果清楚地表明,对速
度的估计还取决于用词。一周后,再次问测试对象:“您看到碎玻璃片了
吗?”影片中并没有出现玻璃碎片。回答还是取决于用词。如果测试对象在看
完电影后听到的是“互碰”,错误地说看到碎片的人的比例就比较高。而那些
看到“剐蹭”一词的测试对象出错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提高记忆内容的内在协
调性。犯罪案件过去的时间越长,证人对这个案件回忆得越频繁,他们就越喜
欢添枝加叶,特别是在他们个人关注判决结果的时候。如果证人反复回想这个
案件发生的过程,就会用臆想填补自己记忆的空白,对看到的东西反复进行思
考,最终就会把臆想当作自己亲眼看到的事实。
看到严重犯罪过程的人会更加激动,更加恐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
成为袭击或打斗场面的目击者,而这些场面的危险性会使目击者感到激动不安
(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压升高以及肾上腺素激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
更多地关注如何判断和最终避开危险,而不是将其传入长期记忆,这是非常可
能的。(Schulz,1991)
使记忆适应自己的预言。当人们听到一件事情的结果时,他们往往断言,
自己早就知道,特别是在事情的结果客观上几乎无法——至少不能明确——预
测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回首往事的错误”。当人们知道有人已经对
嫌疑人提出指控以后,可以说出关于嫌疑人行为的记忆时,就容易犯这样的错
误。比如,加里·威尔斯和埃米·布拉德菲尔德让测试对象看有关犯罪的影片,然
后让他们看五张可能是罪犯的照片。(Wells & Bradfield,1998)虽然照片
中没有真正的罪犯,但是每个测试对象都从中挑出了一张,认为这个人就是罪
犯。然后,故意告诉几个测试对象:“好!您认出了犯罪嫌疑人!”接着问所
有的测试对象,他们各自对嫌疑人的认定有多大把握。那些得到错误信息,即
所谓已经正确指认嫌疑人的测试对象,与其他实验参与者相比,都说对自己的
记忆非常有把握。
虚假的自信。在回首往事的错误的影响下,证人可能非常自信,在审讯中
说出了可靠的记忆。但是,一般来说,应该考虑到,证人在法庭上硬说自己说
的是“真话,而非谎言”时,他们是高估自己。仔细的测试表明,主观上的肯
定性与证词的准确性之间没有联系;人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说,看到了某个事
件,实际上只不过是记忆错觉。
重构的记忆首先可以改变记忆内容,可以使复述与长期记忆的内容不一
致。一般来说,人们不愿意承认记忆错误是重构记忆的结果,而多数人会坦率
地承认忘记了某些东西。
文化对公式形成的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文化背景,无疑对他的记忆能力产
生影响,因为保存文化无非就是传承存储的知识——将经验、习俗和习惯传承
给后代。王琦调查了一群年轻人的早期记忆,这些人有的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
下(美国),有的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中国)长大。调查结果大相径庭。
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事件的记忆,多半涉及与个人情感相关的经历。
相反,中国的调查对象更多地记住的是其他人,比如家庭成员或邻居参与的活
动;因此谈到的都是集体完成的习惯性活动。由于早期经历对最早的公式产生
重要影响,而这种最早的公式反过来又参与决定对以后的经历的编码和记忆。
王琦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
观念,人们在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感知自己和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