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质量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社交对象的质量。我们不能什么人都囊括到朋友圈里来,我们需要
花时间考量,一个人是否值得继续交往,比如人品是否可靠,志趣是否相投,
人生是否有交集,在某个层面是否可以互利共赢?我们不能挑选亲人,但我们
可以挑选朋友。让不喜欢、不重要的人充斥朋友圈,不过是分散精力、徒增烦
恼的无效社交。
另一个是交往的深度。你必须明白,交换名片和微信,只是有了蜻蜓点水
的微弱联系。这只是社交的开始,而不是结果。即使你们之前有过热烈的交
谈,没有后续的行动,也只是枉然。止于认识,没有跟进,想仰赖这样的关
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交换了名片和微信后,如何把社交继续下去呢?
回忆一下你与他人的交往,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和非朋友最明显的分界线,
就在于发生联系的渠道和频率?所以《别独自用餐》中有个简单有效的建议:
“当你要去结识他人并开始一段新的人际关系时,如果你想要对方真正认识你并
且记住你,那么至少要让他通过三种不同的联系方式去看到或者听到你的名字
才行。”
做到这一点,你至少可以从无感的陌生人被划到宽泛的朋友阵营,为进一
步交往打好基础。可供选择的联系方式包括:他人的嘴里、面对面交流、社交
软件往来、电话沟通、邮件书信等。
如果第一次是社交软件交流,第二次就打电话,第三次就见面,能有一个
共同的朋友提及你,就更好了。深度交往,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参与到彼此的生
活中去。面对面交换名片和微信,不算真正建立联系。拿到了名片或微信的正
确姿势是,不让联系方式闲置,想办法用起来。
别再当勤奋的名片收集狂、微信添加狂了,把名片和微信上的人变成真正
的朋友,才是有效社交。
人脉的真相——能力是1,人脉是后面的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脉的作用被吹嘘得天花乱坠,人脉决定论大行其
道。很多人嘴里天天念叨着人脉,却从来没想清楚过,人脉究竟是怎么回事。
关于人脉的四个真相:
真相一:每个人的社交需求是不同的
中国人喜欢把“多个朋友多条路”挂在嘴边,换句话说就是:朋友越多越
好。中国人还喜欢卖力地塑造自己交友广泛的形象。炫耀朋友多成了一个社会
怪现象,无论是酒桌上吹牛还是写文章卖弄道理,必言“我有个朋友如何如
何”。潜在的价值观其实是:朋友多是成功的标志,朋友越多说明我混得越好,
厉害的朋友越多,说明我越成功。
但是很多人却忘记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需要那么多朋友吗?
每个人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样的。
一看职业,大部分社交网都是以工作为轴心整合起来的。
科学家和商人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样的,程序员和记者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样
的,作家和猎头的社交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天生需要活跃在社交场中,
他的工作和事业要求他去编织一个复杂的社交网;有的人只需要三两好友,固
定的同事和少量的工作合作就足矣。
二看性格,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对待社交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个推崇外向的世界,内向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因为内向经常被视作性格
缺陷。但《内向者优势》让我相信这是一种偏见,无论内向还是外向,每一种
个性都很好,只是有所不同而已。内向者的优势是具有独立思考、高度集中注
意力、创造性工作的毅力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