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是人类的普遍体验。人们——尤其是到中年以后——就会经常抱怨自
己记忆力减退。比如,海尔曼·艾宾浩斯在学会了几千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后,总
是发现,20分钟后就差不多忘记了40%。(Ebbinghaus,1885)同样,在学
校熟读的课程在中年以后记住的很少。哈里·巴瑞克调查了曾在学校学过西班牙
语的成年人,问他们学校毕业之后再也没有复习过的单词,还能记多长时间。
(Bahrick,1984)巴瑞克发现,语言班结束后的最初几年,记忆力下降比较
快。当然,在三五年后还记得的微乎其微的知识,在以后的50年中都不会忘
记。
有一句著名谚语的意思大致是说:遗忘是人的天性。但是,以前有意认真
学习的东西到后来似乎就不能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迎来了很多并
非彼此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解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所谓遗忘,就是以前
确实可以证明是记忆内容的信息找不到了。
“痕迹”的消失。大家知道,旅行者在沙漠上行走会留下足迹,但这些足迹
不会永久保留;更确切地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会消失不见。可以这
样认为,获得的信息表现为一种也会消失的“记忆痕迹”吗?在认同这一点以
前,应当考虑到,时间不是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一块生铁为什么会生锈?不
是因为“时间的侵蚀”,而是因为铁分子氧化了,从而生锈。沙漠中的足迹消
失了,是因为风雨等的作用。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不是普遍
的:如果请演员复述他们两年前在舞台上说过的台词,有些演员能立刻正确地
复述出来,虽然他们在此期间排练过很多其他剧本。(Noice & Noice,
2002)因此,需要说明的是,哪些过程消除了记忆痕迹。
信息的简单删除似乎在感觉记录器和短期记忆中起很大作用。但是,同样
应当考虑到,新的信息会替代旧的信息。短期记忆的储存能力是有限的,所以
没有复习的信息就会像从已经堆满的书架上“掉落”一样。但长期记忆的内容
是否也能简单删除,至今未能得到证明。
前后所学的内容相互干扰。人们有时笑谈一个花花公子的故事:他每一次
新的猎艳都会忘记前女友的名字。干扰理论(干扰=相互干扰)可以用于遗
忘。这种理论断言,新学的东西会严重影响已有的记忆内容(这种情况也称回
溯性障碍或回溯性干扰),或者旧知识使新知识难以存储(前瞻性障碍或前瞻
性干扰)。插图6.8阐明这两种相互干扰的区别。
插图6.8 前瞻性和回溯性干扰(障碍)。长期记忆的遗忘大部分可以归因于信
息的相互干扰。如果是前瞻性干扰,那么旧信息对新信息产生严重影响;如果
是回溯性干扰,那么新信息对旧信息产生严重影响。
第一节课学习法语的人,如果下一节课安排的是西班牙语,就会产生前瞻
性干扰。但法语课也会严重影响西班牙语课上学习内容的记忆,从而产生回溯
性干扰。干扰理论预言,如果两个课堂上的学习材料具有相似性,就会产生更
加强烈的相互干扰。因此,同时学习罗曼语族的语言,比如西班牙语和法语,
相互之间的影响就要大于同时学习法语和俄语。
艾宾浩斯发现自己会迅速遗忘没有意义的音节,这在大部分大学生身上都
不会发生。即使过了24小时,他们还能正确复述这些音节的85%。
(Koppenaal,1963)艾宾浩斯一生中学会了几千个没有意义的音节,他是个
人的学习方法,从而也是前瞻性干扰的受害者。他将前后所学的没有意义的音
节都混在一起,结果是很快忘记这些没有意义的音节。
从干扰理论可能仓促得出这样的结论:立刻停止一切学习活动,因为这样
就只有已有的记忆内容受到干扰了。但是在作出这样的决定以前,应当考虑
到,还有一种更接近现实的、免受干扰的可能性;这种干扰首先作用于没有意
义的、费解的学习材料。而经过很好整理的记忆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影响。
本章第二部分将要告诉大家,如何通过一定的练习对学习材料的安排产生影
响。
注意力分散时的干扰。注意力分散时的干扰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种烦人的
健忘;与此相关的体验在通常情况下归因于记忆力不强。实际上这是注意力不
够集中的问题或“心不在焉”(Schachter,1999;2001)。在这种情况
下,人们记不得自己的眼镜、钥匙或信封放在哪里了。类似的情况还有抱怨自
己记不起别人介绍过的人的名字。这时就该想到,可能在别人介绍的时候自己
没有或不够注意所介绍的人名。在听人介绍的时候同时还在想其他的事情,于
是分散了注意力,从而形成了干扰。后来想不起这个名字,并不是说忘记了,
而是没有得到编码:它找不到通往长期记忆的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