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击性在流行电视后发生的变化。几年前,加拿大西北部的三个村庄引起
了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因为这三个村庄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居住区,那里还不能
收看电视。当传来这里也要开播电视节目的消息时,泰尼斯·威廉姆斯及其同事
趁此机会,在电视开播之前和其后两年对村民作了调查。(Williams,1986)
在许多研究结果中,这个研究小组所发现的以下因果联系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在调查期间,语言和肢体攻击的统计数据明显增加,而且男孩和女孩都一样;
在电视开播之前攻击性有高有低的孩子身上出现了这种变化。(Joy et al,
1986)那么,可以认为电视会增强观众的攻击性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电
视就是一种影响广泛的、会增强观众攻击性的工具,因为在诸如美国这样的国
家里电视机的数量比厕所还要多(Bushman & Huesman,2001)。
看电视的习惯与攻击性之间的联系。在德国,电视中暴力画面的比例也非
常高。约·格勒贝尔与乌利·格莱希结合自己的一项研究称:“德国的电视节目几
乎有一半至少涉及一次某种形式的攻击或威胁。”(Groebel & Gleich,
1993)根据相关的统计,德国的电视节目每周播出4000次谋杀案。(Rand,
1992)如果总结一下大量调查的结果,确实能得出以下因果联系:在电视中越
是频繁地播出含暴力内容的影片,出现攻击性行为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大。(An
‐derson & Bushman,2002)布拉德·布什曼与罗威尔·休斯曼解释说:
“电视中的血腥场面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就像抽烟与癌症那么密切。”
(Bushman & Huesman,2001)然而,对这种因果联系的阐释并不明确:
经常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会增强观众的攻击性吗?有些调查结果非常接近这
个结论。(Hogben,1998;
Smith & Donner‐stein,1998)相反,如果限制孩子看电视和录像的时
间,行为中的攻击性就会减少。(Robinson et al,2001)与此同时,那些以
前就很好斗的观众由于自己的兴趣在这方面日益浓厚而更经常性地观看含有暴
力画面的影片。(Bushman,1995)当然,这种已经得到证实的因果联系事
实上丝毫没有说明个体对这些暴力画面的反应。因此,回答下面的问题才是比
较有裨益的:观众个人是否或怎样受到那些含有攻击性内容的电影的影响,取
决于哪些因素。
影响对暴力画面产生模仿意愿的因素。基本可以断定,年幼的孩子比大一
些的孩子更容易接受暴力情节的影响。因为年幼的孩子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
剧中的人物及其行为只是虚构的故事。(Mc‐Kenna & Ossoff,1998)如果
看这种影片的年幼观众由于其表演方式而以为,攻击是解决人际矛盾的有效手
段,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强的意愿去模仿一再看到的暴力行为。
(Huesmann et al,1997;Groebel & Gleich,1993)因此,父母应当与
孩子讨论电视节目的情节,引导他们对所看到的内容的感觉和理解。
(Groebel,1988)
动作片歪曲现实。为了娱乐大众所制作的影片并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在美
国制作的每一集动作片中警察至少会开一次枪,而实际上芝加哥每个警察平均
27年才用一次枪。(Radecki,1989)此外,摄像机通常会对准故事中凯旋的
英雄,而受害者所遭受的痛苦在大多数场景中都避而不谈。
经常观看含有暴力画面的影片的其他后果。批评电视上经常播出暴力画面
的人不仅担心观众的攻击性会增强,而且他们认为,经常播出血腥的场面有可
能使观众变得麻木。攻击性行为原本会引起观众的抗拒,而不断重播这种场
面,观众就会觉得习以为常,也就懒得多管闲事。(Donnerstein et al,
1995)赫伯特·泽尔格认为,直接模仿在媒体中所表现的暴力行为并不可怕,
更可怕的是存在这样的风险,即“(看似成功的)攻击性榜样逐渐改变人们对
暴力的价值观、标准和观念,他们对暴力无动于衷,并把暴力当作解决问题的
手段。”(Selg,1993)因此,经常在影片中看到暴力,暴力就可能成为可以
容忍的。(Füllgrabe,2002)此外,还可能出现下面这种相互作用:好斗的
孩子往往得不到同龄人的喜欢。他们往往由于遭到社会的拒绝,所以他们的时
间大多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他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往往是用暴力解决冲突,然
而,这对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在适应社
会方面的困难就会有增无减。(Eron,1982;1987)
总之,《迈阿密风云》、《法律与秩序》等电视连续剧的制片人迪克·沃尔
夫在一次讨论中所说的话值得令人深思:
沃尔夫:我有一个八岁大和一个五岁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看过我制作的任何
一部片子。
主持人:为什么没有看?
沃尔夫:为什么没有看?因为这些片子很血腥。
模仿意愿取决于自我实现的预期。人们不是每看到一个别人的行为就立
即想到模仿。人们在观看顶尖运动员的表演时会对他们的行为方式感到惊奇,
而不会想要立即努力取得一样的成绩。人们只在有相应的自我实现的预期时才
会想到去模仿别人的行为。关于自我实现的预期这个概念在其他地方还要作详
细论述,(见第392页及以下1页)这个概念的意思是说,人们主观上相信自己
能够解决某个问题或者也能取得同样的成绩。也比如,看到一个田径运动员跳
远,就能想象出自己在这一方面能否做到,并预测自己哪一天能否也有机会取
得差不多的成绩。这样的因果联系也可运用于治疗。如果病人相信或者能够让
他相信,他们也扛得住痛苦的经历,那么,表现疼痛的顽强承受力的榜样(实
际上是录像中播放的)就能为治疗疼痛病人提供很好的帮助。
(Neumann et al,2000)
理的鼓励与惩罚。班杜拉得以证明,孩子们的某种行为方式出现的频率可
能会提高,虽然他们没有得到鼓励,成年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班杜拉实
验中的孩子得到了一种代理的鼓励,所以说,如果人们看到榜样的行为得到了
鼓励,接着他们身上的这种行为方式出现的可能性增大,那么这就是代理的鼓
励。相反,如果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那么这就是代理的惩罚,除非观察者对
这种行为感到满意。(Bandura,1977)
习得行为方式却没有同时表现出来。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首先表
现出某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必须立即得到鼓励,才能发生比较持久的变
化。班杜拉在研究中已经证明,人们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新的反应或通过观察
他人而学会某种新的行为方式。比如,他们在电影中看到,演员是怎样形成条
件反射的:先给一个声音信号(CS),然后马上朝眼睛轻轻一吹,他们就会对
这个声音信号作出眨眼的反应。重复播放这一镜头,观众也会对这种声响作出
同样的反应,尽管他们本身并未受到无条件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