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男孩女孩都是在青春期开始时抽的第一支烟。当事后追问起他们抽第
一支烟时的体验时,大多数人回答说感觉很不好。他们吸进第一口烟后,就剧
烈地咳嗽,甚至感到恶心。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来推断,他们有了这种不
愉快的体验后就会停止吸烟。但许多受访者却说,他们虽然有了第一次负面体
验,但以后迟早还会再次点燃香烟。许多人会频繁地表现出一种行为方式,尽
管这种行为方式起初是与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该如何解释呢?
答案是,这些男孩和女孩看过别人抽烟并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可能在他们心目
中抽烟很“酷”,这又激起了他们自己也要表现很“酷”的愿望。他们会在以
后的尝试中逐渐改善吸烟的技巧。这显然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而是观察学
习,这为许多年轻人抽烟铺平了道路。
阿尔伯特·班杜拉大大推动了观察学习的研究。爱德华·桑代克早已研究过这
样的问题:猫通过观察其他有实验经验的动物是否能较快地学会打开笼子门,
然而,他没有得到模仿学习的任何启示。(Thorndike,1898)现在,人们通
过其他研究已经知道,即使是没有经验的猫也能很快地学会开启笼子的机关,
除非它们没有机会观察有经验的动物。(John et al,1968)人们从当时进行
的其他动物心理学研究中得知,母鸡通过观察其他母鸡跟哪些动物打架大多取
胜、跟哪些打架会失败,学会了它们可以跟哪些动物打架,又该避开哪些动
物。(Hogue et al,1996)玛丽·卡弗·琼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尝试帮助儿
童克服对兔子的恐惧,他让儿童观察那些无所顾忌地与兔子玩耍的同龄人。
(Jones,1924)当然,系统地研究观察学习是从阿尔伯特·班杜拉才开始的,
他是约翰·多拉德与尼尔·米勒所创建的社会学习理论(Dollard & Miller,
1950)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班杜拉是在研究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时注意到了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他发
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都好勇斗狠。毕竟孩子在一岁半时就能记住榜样的行
为。(Borg‐Laufs,1999)他自问,孩子通过条件反射学会好斗,这可能
吗?班杜拉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用条件反射理论设定的条件来解释孩子的
行为太牵强了。他得出结论说,观察一定在攻击发生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班
杜拉特别给自己的理论增加了一个决定性的元素,即认知过程;因此,他提出
了学习的社会认知理论。
用一个比喻阐明观察学习。阿尔伯特·班杜拉用下面的故事来解释他关于观
察学习的观点:一个农夫为解闷买了一只鹦鹉。(Bandura,1967;1986)
然后他花了几个晚上教鹦鹉说话。他极为耐心地不断重复一个要求:“叫叔
叔!”但是不管他费多大劲儿,鹦鹉还是没有任何反应。从此,这个失望的农
夫拿着一根小棍,鹦鹉每次拒绝说话,他就敲它的头,不过这么做还是不管
用。最后农夫抓起这个有羽毛的客人,扔到了鸡窝里。过了不一会儿,农夫就
听到鸡窝里传出一声尖叫,他立刻跑过去,吃惊地看到鹦鹉一边拿着木棍打受
到惊吓的母鸡,一边大喊“叫叔叔!叫叔叔!”班杜拉明确强调,他当然不想
把这个故事误解为一篇训练鹦鹉的文章,但是这个故事也许能很好地说明社会
学习的过程。
学习榜样的三种效果。班杜拉用一个比喻说明:
——观察者通过榜样学习怎样获得一种之前保留行为中从未有过的新的行为方
式。
——榜样的行为能加强或削弱观察者的行为方式;它将为某种行为方式设置或
消除障碍。
——榜样的行为具有辨别刺激的作用,会引发之前学会的同一类型的行为方
式。(Baade et al,1984)
典型实验:模仿看到的攻击行为。许多年前,阿尔伯特·班杜拉就与两个助
手做了一项实验,测试对象是学龄前儿童。(Bandura et al,1963)这项实
验是让孩子们观看成年人(榜样)殴打橡胶玩偶,他的攻击行为是边打边骂,
以拳打、锤击和脚踢等虐待玩偶。另一组孩子则观看一个成年人友好地对待玩
偶。“表演”结束后,孩子们被带到另外一个房间,那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具;
然而,实验者告诉他们,不能碰这些玩具,因为这是为其他孩子准备的(一个
能使人丧气的条件)。最后,这些测试对象被带到第三个房间,里面有许多玩
具,包括充气玩偶。在这里班杜拉和同事们开始悄悄观察孩子们的行为。
结果是,起初看过攻击性榜样的孩子们明显也想殴打橡胶玩偶,同时模仿榜样
的谩骂和攻击行为。另一组没有看过攻击性成年人的孩子明显不想恶意地对待
橡胶玩偶。
重视榜样所经历的行为后果。来自第一测试小组的孩子(攻击性榜样)的
行为接近这样一种猜测:他们是在盲目地模仿成年人所表演的攻击性行为方
式。然而,他们没有机械地重复所看到的每个行为方式;孩子们非常清楚地注
意到了这些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可见,关键在于,榜样的行为方式是得到奖赏
还是惩罚。如果孩子们看到,榜样得到了另一个成年人的表扬,甚至得到了糖
果或饮料等奖赏,那么,这些小测试对象模仿的意愿就会增强。相反,如果榜
样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谴责并被称为“坏人”,那么,这些小观察者模仿的
意愿就会大大减弱。(Bandura,1965)榜样的特征还对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
会被模仿产生影响。观察者更愿意模仿一个在他们看来有力量的人。友善、有
爱心、会关心人的榜样比那些用权威和不友善的方式对待小观察者的人更容易
成为孩子的榜样。这样的论断使人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在电视里经常播出的暴
力画面是否也会引起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