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语反映与言语表达是言语活动中的两个侧面,两者在内在机制上是彼此
相逆的转换过程。言语反映的基本模式是从语篇→语义,而言语的表达则是从
语义→语篇。如以信息论的观点看,言语反映是信息的译码过程,言语表达则
是信息的编码过程。至于人脑如何将语义(思想)转换成语篇,并将这种思想
的物质外壳以音和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历来受人们所关注。20世纪初,冯特借
助于思辨提出了言语发展的“阶段理论”。以他之见,言语发生中首先要产生
心理的完形或观念,然后将它们组织成在逻辑上或语法上相互关联的部分(如
主语与谓语),进而扩充为按层次组织起来的句子结构,最后产生完整的语
篇,并控制发音进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生成转换文法”。他认
为,人脑生成语句要遵循二条句法规则,即“短语结构文法”与“转换文
法”。如对一个句子进行结构分析,便能发现句子结构服从于一定规则。例
如,An old man saved a dying cat.(一个老人救了一只快死的猫),该句
子(用S表示)可分为一个名词短语(用NP表示)“An old man”和一个动词
短语(用VP表示)“Saved a dying cat”。名词短词又可分为一个冠词(用
Art表示)“The”或“An”,加上一个名词子短语(NPi)组成。名词子短词可
继续分解为形容词(用ADTs表示)和一个名词(用N表示)。而动词短语可分
解为一个动词(用V表示)和一个名词短语(NP),其中名词短词同样可分解
为冠词、形容词和名词。如概括句子结构分析,便可形成以下的句子分析树:
句子结构分析树
乔姆斯基认为,大多数句子都具有几乎相同的结构,只是修饰名词的形容
词可以有几个也可以只有一个,正因为句子的各个元素(词)的排列遵循共同
的规则,这说明“短语结构文法”也是人脑生成语句的基本规则。换言之,依
据“短语结构文法”,人脑能将语义(思想)转换成相应的句子。除了句子之
外,乔姆斯基也注意到“同一语义可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而“同一语句也
可表示不同的语义”现象。例如,同一语义的主动语态句型能转换成同义的被
动语态句型或疑问句型。尽管它们的句型结构不同,但句法有联系。为此,乔
姆斯基认为句子间存在某种转换关系。这种转换遵循“转换规则”,即对已生
成的简单的、主动的、肯定的和陈述的核心句中的某些成分进行改组或重排,
以产生出被动的、否定的或疑问的句子等。以这种规则生成的各类句子与人的
知觉单位相适应,容易为交往者所感知和理解,使人际间的信息沟通成为可
能。由此可见,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文法”虽然仅是一种假说,但在说明句
子生成方面确有较强的解释性,并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心智操作的深层结构及
多层面的生成和转换,这大大促进了人类对言语产生机制的认识步伐。
此后,不少学者就言语的生成与表达也提出了许多假设。美国认知心理学
家安德森将言语的生成与表达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构造阶段,确定欲表达的思想;
第二,转换阶段,将思想转换成言语信息;
第三,执行阶段,将言语信息展现为口语或书面形式。
1973年,心理语言学家弗朗琴根据言语失误研究,将言语产生与表达设想
为七个阶段,即选择欲表达的意思;设计表达意图的句法结构;将内容词插入
句法结构,并指定词的词法形态;选择恰当的功能词,进行词素变化;给出
词、句的音素表征;编码音素,并选择运动要求;执行运动要求,发出言语语
句。至198O年,马蒂斯又将言语的生成和表达归纳为四个阶段,即选择要表达
的意思;将所选意义分配到一定的句法结构中;产生语言,使字句获得语言形
式;将语言表征编辑成一系列动作指令,并支配发音器官运动,发出句子的声
音。
由上述可见,受科学水平的限制,目前还未能揭示言语生成和表达的内在
机制,因而只能停留在思辨、猜测阶段,致使人们对思想到语音的转换机制各
持己见,意见分歧。不过,随着认知科学的深入发展,人类对言语生成与表达
的认识,必将从“黑箱”状态逐步转向“灰箱”或“白箱”状态,那时思辨、
猜测将为具体翔实的科学事实所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