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以无法解释的方式作用于人体;而人可能就是大宇宙体的思维。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往往被视为一个基于智能而非基于情绪或身体感觉的理
解、澄清、解释过程。对于某些心理治疗流派而言,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不应
将不同部分割裂开去看待,此类心理治疗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催眠疗法、
放松疗法、心理身体疗法、身心和谐意识疗法和沉思疗法。
大家都知道“催眠”一词。催眠师的形象在电影或小说中都曾多次出现。
催眠疗法往往被视为一种无需患者花费任何力气的魔法疗法,它既令人担忧,
也令人着迷,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有的人梦想被催眠,以便神奇般道出全部
痛苦;有的人则担心被催眠师所控制;还有的人甚至觉得自己不可能被催眠,
认为催眠术只是戏法而已。
催眠疗法是应用催眠术进行治疗的疗法。催眠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代就被
用于治疗了。近现代以来,詹姆斯·布莱德(James Braid,1795—1860)于
1843年首次将催眠术用于麻醉。19世纪末开始盛行的很多现代治疗技术也都
用到了催眠术。南希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希波利特·伯恩海姆曾经把他的治疗方
法称为医疗催眠法。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将催眠术用于探索无意识的人并且创立
了精神分析法。早在1923年,皮埃尔·雅奈(Pierre Janet,1859—1947)
就不无预见地宣称道:“催眠术的衰亡……只是心理治疗史上的一个暂时现象。”
确实,为心理治疗而实施催眠从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复兴,这要特别感谢天才
的心理治疗专家米尔顿·埃里克森(Milton Erickson)。对埃里克森催眠术的
培训由米尔顿·埃里克森研究所承担。
催眠疗法的目的是将患者置于治疗师的影响之下。这需要治疗师和患者之
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此,催眠疗法的成败几乎完全取决于双方之间的相
互影响。催眠疗法师的能力一方面要建立在其人格基础上,另一方面也要建立
在扎实的培训和长期执业经验的基础之上。如果信任关系没有建立,治疗就无
从谈起。另外,如非本人自愿,任何人都是无法被催眠的,这点请大家放心。
米尔顿·埃里克森认为,催眠治疗应分三步走:同意、固恋、暗示。
同意是指在开始一项治疗或决定某一事项时必须获得患者同意。要想进入
催眠状态,治疗师在每位患者身上都要运用一个改变患者意识状态的特殊感官
渠道:这就是固恋。催眠状态是处于觉醒状态和睡眠状态之间的一个特殊心理
状态,在该状态下,患者对暗示会特别敏感。
失去自控的催眠状态首先是一个主观体验。患者身处在越来越大的集中状
态中,失去了对外部刺激的接受能力。他的注意力被治疗师通过暗示导向了某
个内在现象,也就是他要表达出来的信息。他的身体处在一种嗜眠状态或伴有
轻盈感的深度放松状态。一般而言,在催眠状态下,脉搏、呼吸、血压都会减
慢和下降,但是各种反射依然存在。
催眠状态可以“全面”动员患者,改变其思维习惯,促进患者出现创造性。
这是治疗师要创造有助于患者意识和无意识互动的气氛。催眠状态使得治疗师
能够通过干预来提高患者的反应性。
失去自控的催眠状态可以自发引起(自我催眠),也可以由患者所接受的
一系列外部刺激所引起。
现在已有数十种使人进入催眠状态的技术,其中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
还是不适合某位患者心理状态之分。有时,催眠治疗时要使用某种带有些许指
令色彩的方法,渐进的、梦幻的做法也更为适合。实际上,利用人类生理现象
实施催眠十分有效,比如利用呼吸:“您的呼吸是平和的,您的呼吸节奏正逐渐
减慢,此时您的放松程度会越来越深。”治疗师的这种建议只是描述了一个生理
现象,而一个患者把将要发生的事情信以为真。于是患者变得非常合作并且快
速进入催眠状态。治疗师应该关注在这一阶段中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体征,比如
眼皮的抖动频率或频繁的吞咽口水动作。此时治疗师要把这些体征纳入他的诱
导语言:“您的眼皮在动,您感到需要更快地吞咽唾液,这些都表明您很快就会
进入催眠状态了。”更一般地说,可用“错乱”技术让患者的分析理性思维不断
“感到意外”,以期逐渐消除患者的阻抗。例如,催眠疗法师要求一个患者先想
自己的右脚,然后很快再想自己的左手,再然后很快又去想他父亲眼睛的颜色
等等。如此,患者的头脑很快就超负荷运转,从而更愿意进入治疗师所要他达
到的放松状态。
治疗师与患者的关系在催眠治疗中至关重要。治疗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关
心”患者。有必要通过事先的对话了解患者的全部偏好和抵触,并在诱导患者进
入催眠状态时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利用这些因素。催眠治疗师应该非常了解人
类心理并接受过长期催眠疗法培训。这样他才能帮助那些患有顽固疼痛、口吃
和各种恐惧症的患者……医师的建议可以是直接的:比如让有电梯恐惧症的患
者坐电梯;暗示也可以是间接的:比如在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时让他念一首诗,
以此提示口吃患者他有能力正常地讲话。
摘自《心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