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人都应该接受心理治疗” 对自己了解得越少,就过得越好。 ——克莱蒙·罗赛(Clément Rosset),
“心理学能包打天下吗?”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比如感情破裂、职场挫
折、葬礼、搬家等等)都要去看心理医生吗?确实,心理治疗在当今是无处不
在。几乎什么事情都要去问心理治疗专家们的意见,让他们做出解释,给出答
案。一旦某人的行为显得有些奇怪,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去问心理治疗专家们的
看法。在所有媒体和报刊上,心理治疗专家经常被特邀去解读和分析花边新
闻、时事新闻甚至某些政治家。女性报刊总少不了心理师专栏,心理治疗专家
们的某些建议还会鼓励受众在精神障碍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治疗的适应症问题可以从整体考虑,也可以从精神疾病的不同种类入
手区别看待。面对所有心理疾病,会引起某种消极感和挫折感反复出现的困
难,所有令人苦恼或感到无能为力的困难,心理治疗都可以提出应对措施,缓
解患者症状,促进患者接受现实和发生心理变化。当患者无法自我排解苦恼
时,他或他的家人、朋友就感觉有请专业人士干预的必要了。
那么,有必要经常求助于心理治疗吗?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期待解决所有问
题和所有心理不适症状都消失吗?心理治疗能够医治所有精神疾病吗?上述问
题的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求助者应该向心理治疗师(最好是心理医生)咨询
某一心理治疗方法的适应症有哪些,因为在深入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后方可决定
需要运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如果患者没有经过这一阶段而直接去看某一流派
的心理治疗师,那么后者有可能会优先建议患者接受他所掌握的治疗方法,而
不是充分、客观、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再把患者转到更加适合的心理治疗师
那里去。另外在瑞士、德国和英国等国家,精神科医生或全科医生承担着上述
评估和转诊的任务,心理医生或心理治疗师所施行的心理治疗也都由医保体系
承担费用。
负责转诊的医生应该考虑患者的要求。对于希望了解自己过往的患者,精
神分析法更加适合;对更愿意了解现时现地情况的患者,各种认知疗法更加适
合。某些患者对自己想要接受的心理治疗方法也会事先有一些想法。互联网普
及之后,患者可以了解到更多信息,同时他们的要求也越发细化。但是,患者
并不确定他们的期待是否现实,也不确定他们对自身困难的自我诊断是否正
确,他们也没有足够明确的偏好哪种治疗方法的想法。各心理治疗流派的网站
和著作都会为自己的流派扬长避短,有时会使人产生错误的希望或者接收到不
够客观但又称不上谎言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心理治疗师甚至在互联网或媒体上
做起了广告,而有关部门尚未采取保护患者免受骗子和庸医伤害的措施。但
是,具有精神科医生身份的医生从不求助商业方式,因为法国医务人员的职业
道德规范禁止他们做广告。
在选择心理治疗方法时,也要考虑患者的某些个性特点。其中一个重要概
念就是控制点(或“内外控倾向”),它指的是患者将生活的各种决定因素放在
哪个位置。当患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都是他自己决定的并且自己可以掌控
命运时,控制点就是内倾的。当患者认为他被外界所决定,有某种命运或他人
在对其施加影响,控制点就是外倾的。因此,内倾控制点患者应主要接受非指
令性心理治疗方法,而指令性心理治疗方法对外倾控制点患者显然更容易成
功。
针对性强的心理疗法对积极的患者特别有效。显然,患者的困难越轻,就
越容易消除。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心理治疗只是一种可能的治疗选
项。由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各种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也或
大或小。
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焦虑性人格障碍等人格障碍而言,各种治疗方法
(特别是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等人本主义疗法)都能够发挥
重要作用,药物治疗可退居次席。
情绪障碍有抑郁症(一次或多次发作)和两极情绪障碍。两极情绪障碍的
特点是抑郁阶段和兴奋阶段的交替出现。对症状密集出现的抑郁症,应优先考
虑药物治疗。然而某些研究显示,对发作密度不大的轻微抑郁症,只用心理治
疗就可产生效果。总体而言,在上述障碍中,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使用
会带来更好的疗效和预后。每种心理治疗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方式也是不
同的,可以是最简单的“心理教育”(介绍关于疾病的信息、治疗手段和对疾病
应采取何种态度),也可以是动用最为复杂的心理治疗技术,特别是当患者存
在各种人格障碍时。
焦虑障碍包括急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各种恐惧症、强迫症。各种心理
治疗方法对其均有效,但是都不排斥药物治疗。焦虑障碍对认知行为疗法反应
良好。认知行为疗法重点关注症状,症状的消失一般不会伴有替代症状。
各种心理治疗方法也经常应用于各种身体障碍(比如对被不甚正确地统称
为“心身疾病”或“心身症”的疑病、精神因素生理病变和障碍),甚至可能比药
物治疗用得更频繁。和治疗焦虑症一样,放松疗法等心身疗法也会带来很好的
效果。
厌食症和善饥症等饮食行为障碍需要持续的个体心理治疗乃至家庭心理治
疗,特别是当疾病出现在家庭环境中或某些家人的态度助长或维持了疾病状态
时。对于酒精依赖等成瘾疾病亦是如此。
精神分裂症和狂躁症等精神障碍则必须求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方法在这
些严重精神障碍中也有可能使用,但是都要经过一定调整,在应用时要比在治
疗其他疾病时更加谨慎,这是由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十分脆弱。
罹患严重或慢性的身体疾病的患者往往会难以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且可能会
出现相对严重的心理代偿失调,此时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了。同时,
心理创伤导致的创伤后压力障碍患者也可接受心理治疗。
某些心理治疗方法针对特定疾病会产生很好的疗效。例如,行为疗法对恐
惧症和强迫症、人际疗法对轻度和中度抑郁症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点是抑郁
阶段和兴奋阶段的交替出现。对症状密集出现的抑郁症,应优先考虑药物治
疗。然而某些研究显示,对发作密度不大的轻微抑郁症,只用心理治疗就可产
生效果。总体而言,在上述障碍中,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使用会带来更
好的疗效和预后。每种心理治疗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方式也是不同的,可
以是最简单的“心理教育”(介绍关于疾病的信息、治疗手段和对疾病应采取何
种态度),也可以是动用最为复杂的心理治疗技术,特别是当患者存在各种人
格障碍时。
焦虑障碍包括急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各种恐惧症、强迫症。各种心理
治疗方法对其均有效,但是都不排斥药物治疗。焦虑障碍对认知行为疗法反应
良好。认知行为疗法重点关注症状,症状的消失一般不会伴有替代症状。
各种心理治疗方法也经常应用于各种身体障碍(比如对被不甚正确地统称
为“心身疾病”或“心身症”的疑病、精神因素生理病变和障碍),甚至可能比药
物治疗用得更频繁。和治疗焦虑症一样,放松疗法等心身疗法也会带来很好的
效果。
厌食症和善饥症等饮食行为障碍需要持续的个体心理治疗乃至家庭心理治
疗,特别是当疾病出现在家庭环境中或某些家人的态度助长或维持了疾病状态
时。对于酒精依赖等成瘾疾病亦是如此。
精神分裂症和狂躁症等精神障碍则必须求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方法在这
些严重精神障碍中也有可能使用,但是都要经过一定调整,在应用时要比在治
疗其他疾病时更加谨慎,这是由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十分脆弱。
罹患严重或慢性的身体疾病的患者往往会难以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且可能会
出现相对严重的心理代偿失调,此时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了。同时,
心理创伤导致的创伤后压力障碍患者也可接受心理治疗。
某些心理治疗方法针对特定疾病会产生很好的疗效。例如,行为疗法对恐
惧症和强迫症、人际疗法对轻度和中度抑郁症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摘选自《心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