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伦·克林斯和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的测试对象认为,有些单词之间的联系是
明显不同的。(Collins & Loftus,1975)他们设想“红色”时,首先想到的
是“玫瑰”,而不是“苹果”和“云彩”。克林斯和洛夫特斯认为,语义网络
内部存在某种传输活动;传输活动是沿着一个单词联系另一个单词的通道传输
的;他们还认为,传输活动强度是递减的,距离另一个单词的距离越远,就越
弱。
序列处理和分配知识是近代网络理论的特征。语义网络理论首先考虑的是
长期记忆的实际内容。近代网络理论还涵盖视觉表象和运动技巧。现在,在对
大脑的神经元如何工作有了更透彻的认识之后,有人提出了平行分配处理理
论。(MeClelland & Rumelhart,1985;Smolensky,1995)下面扼要介
绍这一复杂理论的两个特征:
——平行处理,而非序列处理。很多计算机都是序列处理,即逐步处理各种信
息的。语义网络理论也是从信息的序列处理出发的。这种做法多么浪费时间,
可以从下面的问题得到解答(Matlin,1999):请找出一件橙色的物品,它在
地里生长,是一种蔬菜,兔子喜欢吃。这是什么?——如果用序列处理的方
法,人们首先要在长期记忆中搜索所有橙色东西;然后搜寻在地里生长的所有
植物,最后还要归纳各种兔子爱吃的蔬菜。这种序列处理的方法太浪费时间。
实际上,一个人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很快回答说“胡萝卜”,因为他的认智系统
可以并行搜索:测试适合某种物品的所有特征的处理过程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复杂的知识是由整个大脑分配的。早在几十年前,查理·拉什利就拿老鼠做
实验,让它们学习穿越迷宫。(Lashley,1950)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系统
地扰乱了老鼠大脑部分,因为他想以这种方式找到存储学习结果的特殊位置。
然而,他意外地发现,确实不存在可以储存迷宫实验结果的特殊的大脑区域。
最后,拉什利根据实验得出结论说,记忆内容并非处于大脑中可以精确界定的
位置。现在,人们不会无条件认同这一结论了。如果一种动物(比如家兔)由
于经典条件反射而学会了用眨眼对声音作出反应,那么,就可以非常精确地确
定这种学习结果在大脑中所处的位置。(Thompson,1994;2000)而拉什
利的老鼠学习了一大堆复杂的内容,它们包括来自各个感官,而且相互交织在
一起的信息。因此,拉什利的老鼠的记忆被分散了,并且被存储在大脑的各个
部位。可见,复杂的知识内容是由一个信息束组成的;储存信息的各个部分是
由整个大脑分配的,在需要解决某个复杂问题时,就可以全部提取。
(Squire et al,1992)这个论点符合平行分区处理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
知识单元通过整个网络体现为一定的提取范例。
因此,人是有区别的,这取决于整理某个区域的信息的程度。整理得越
好,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就越快捷越准确。
有限的记忆可靠性。有人将记忆比作录音带或录像带,可以真实地储存所
记录的内容,以后还可以复述。然而,这样的比喻具有误导性。事实上,长期
记忆中的旧信息不乏被新信息所更替(Baddeley,1990);已经记住的信息
也包括以前传说的事情的细节。(Roediger et al,1993)由于记忆会在回忆
过程中进行重构,所以人们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回忆都是正确的。
重构的记忆。乌里希·奈瑟将通过回忆来完成的任务非常形象地比作考古学
家的工作。(Neisser,1967)考古学家大多只能找到建筑、城墙的断壁残垣
和陶器残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任务是,将所找到的残片进行合理的拼合,
补充缺失的部分,从而恢复原貌。重构人的记忆一个最著名的例证是由英国心
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提供的。(Bartlett,1932)他让测试对象阅读讲
述另一种文化背景下陌生的人的故事。在让测试对象复述这些故事时,他们出
错了,但具有启发性:他们为了能够讲述得更有意思,漏掉了一些细节或者作
了修改,甚至增加了故事中原本没有的情节。巴特利特根据实验得出结论说,
人只能记住在以后的回忆中能够用得上的核心内容,以便补充其他内容,从而
形成合理的联系。巴特利特在解释中使用了“公式”这一概念。人们在复述以
前的谈话细节或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经历时,表现确实与巴特利特的研究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