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查德·卡利什试图用比较的形式(本书稍改动)直观地描述以西方价值观
为取向的工业国家的人对待亲属“死亡”这一人生大事的态度。
(Craig & Baucum,2001)客人应邀参加一个高雅的晚宴,他走进餐厅,吃
惊地发现一条棕色的大狗安静地蹲在桌边。客人看了看晚宴的其他来宾,在他
们的神色中看到了震惊和迷惑。但是,为了不让主人尴尬,谁也不愿意说出心
里的不痛快。这顿晚餐用了很长时间,且悄无声息,偶尔会插入几句不咸不
淡、不关痛痒的话。卡利什问道,一个人行将就木,没有一个人跟他谈自己的
现状,也不许这个将死之人对自己面临的死亡发表看法,这样的情形难道少见
吗?现在,许多人生活在一个死一样沉寂的社会。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解释
说,“归根结底,没有人以为自己会死,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在潜意识中
都深信自己不会死。”这是一百年来的社会发展的结果。今天对待死亡的观念
无疑已经成为普遍害怕死亡的条件。
3.3.1 近期历史上关于死亡的观念的改变
几百年前的死亡。几百年前,人们面对死亡的几率要比现在高得多。事实
上,人的生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终结。婴儿的死亡率很高,许多孩子不
到十岁就被埋葬了,因为典型的儿童疾病在医学上无法治愈。19世纪以前,
40%—50%的人不满十岁就死了。(vanDülmen,1999)流行病使各个年龄
段的人得了不治之症。因此,死亡被看作一件平常的事情,甚至被当作一种解
脱——从巨大痛苦中解脱——而广受欢迎。
当时,死亡的时间比较短,因为癌症、心脏和其他内脏的疾病一经发现,
已到晚期,已经没有治愈的机会。一旦通知病人死期在即——他们大多由于受
伤或传染病——只会拖延几个小时,最多几天,其死期就会来临。(Lynn,
1991)
临终的人通常在家人或朋友的陪伴下度过最后的时光。(Schmitz‐
Scherzer,2001)人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学会了这种照料义务。(Mischke,
1996)葬礼的准备工作在家中进行。葬礼在自家的墓地或公共墓地举行。当
然,根据玛丽安妮·米施克的论断,从12世纪开始,人们对死亡的观念就发生了
变化。(Mischke,1996)在随后几个世纪中,死亡越来越个性化。当时,认
为死亡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把死亡看作生命终结的人越来
越多,由此而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信念:人应当“尽可能积极地、尽可能长久地
享受生活”,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死亡。现在,许多人的寿命很长,一些危及生命的疾病
能够提前作出诊断,因此人们在死亡之前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医生竭尽全
力——也是对司法强制作出的反应——借助科技手段尽可能推迟死亡,尽管病
人本人或其亲属主张早点结束生命,也就是说要求有尊严地、自然地死去。因
此,与过去相比,人们在死亡阶段通常要遭受更多的痛苦、比以前的几代人更
为虚弱、更需要他人的照顾。尽管如此,过去几十年中还是为怎样避免过早死
亡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金钱;相反,几乎没有为以减轻临终者的痛苦为目的的
研究提供公共资金。利益集团致力于老年人的健康,支持避免残障和改善诊断
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善对生活日益不便的人士的照顾。安乐
死运动以后,临终者的命运才逐步得到改善。(Lynn,1991)
死亡的可能性越集中于高龄人群,广大公众就越觉得死亡是“模糊的和抽
象的”。(Fulton & Owen,1987—1988)照顾和护理临终者已经成为专家
的任务。现在,约有70%—80%的人是在医院、疗养院或类似的机构去世的。
(Schmitz‐Scherzer,2001)很多临终者肯定都知道,亲属不愿意与他们接
触;看望他们的人不敢跟他们谈起死亡。尸首由看护人员和殡葬公司的工作人
员处理,为他们送行“最后一段路程”。临终者往往孤独无援,不得不放弃临
终时有人陪伴的要求,而根据莱因哈德·施米茨-舍尔策的观点,临终陪伴也应
考虑以下需要:
——让临终者感到身体舒服;
——让他觉得没有被遗弃;
——让他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让他觉得自己得到了周围人的关注和重视。
确认死亡的生物学定义。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一个人只要没有呼吸,没有
心跳,大脑不再出现反应,就可以宣布他已经死亡。当然,随着大量维持生命
过程的技术设备的引入和应用,在个别情况下,死亡的认定非常困难,也就是
说,生物学上的死亡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件,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过程。
(Medina,1996)人体的所有器官不是同时死亡的。如果进行人工呼吸,那
么,没有呼吸,没有心跳的人可能仍保持大脑功能;借助心肺机可以维持血液
循环。对于昏迷的病人来说,他的大脑可能已经停止工作,而机器可以延续他
的身体过程。是否关闭仪器,有时必须经专家鉴定后由法庭来裁决。在个别情
况下是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不惜代价地推迟死亡,最近在许多社会团体
的参与下,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激烈和针锋相对的讨论。
摘选自《心理学入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