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千年来,精神领域历来是宗教迷信、神秘主义滋生泛滥之地。尽管心理
学研究所提供的大量事实已在许多问题上帮助人们破除了迷信,纠正了偏见,
澄清了糊涂观念。为此,列宁赞扬说:“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
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但由于受心理学及现代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
即使在当前仍有许多精神现象无法作出科学解释。尤其是某些意识状态更无法
作出令人满意的解说。这些意识状态似乎仍被神秘面纱所覆盖,使人迷惑不
解。作为唯物主义者,如因暂时无法对某些意识状态作出合理解释,而放弃对
其研究,以致让唯心主义、神秘主义任其泛滥,这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
应对其进行研究,才有助于解除迷惑,走向科学。为此,笔者在本节中借助于
现代心理学提供的有关材料,对所谓“神秘”的意识状态作一些试探性的理论分
析。
一、做梦
“梦”(dream)是由睡眠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
像活动。在此心像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历程,称为“做梦”reaming)。
做梦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一直
将其作为探索的对象,其间曾出现过种种解释梦因及其意义的传说。古人曾把
梦境看作是未来的预兆,似乎梦可以统辖人的一切行为。《旧约圣经》中也把
梦看作是神的启示。而在古埃及、古希腊都设有专门的“释梦堂”,有巫师或占
卜者为前来求助者提供梦的解释,教人们如何按照梦中的神谕解除灾难。据
说,印度尼西亚塞诺伊部落的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家聚在一起轮流叙
述晚上做的梦。之后,大家一起分析梦的意思,共同决定每个做梦者应当怎样
驱走凶兆,或利用吉兆。某些原始部落还把梦看作是自由飞翔的灵魂,人入睡
后灵魂便离开躯体而四处周游,因此他们认为不能唤醒一个睡着的人,否则游
荡的灵魂就会来不及赶回来而永远滞留于身外。可见,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尽管
对梦这种意识状态抱有兴趣,并试图对梦因作出种种猜测,但限于认识水平,
只能感到困惑,致使他们相信梦是神或鬼魂向人传递信息的媒介,宗教、迷信
因此而长期泛滥。
在中国古代,对梦的解释也早已异常盛行。古代文献中既有有关梦术的逻
辑方法,又有对形形色色梦境的解释;既有对梦的生理病理原因和机制的探
讨,也有对梦的心理原因和机制的论述,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思想。例如,
古代占梦术家和哲学家已认识到睡眠过程中的外部刺激可以诱发梦象。此外,
中医理论也强调梦与人的内脏的联系,梦象往往是相对于各内脏器官而出现
的。这些都说明,中国古代的有识之士已经直观也猜测到了梦与物质世界的关
系,因而具有唯物论思想的萌芽。
从历史上看,最早系统地论梦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梦并非是
什么超自然的神秘现象,而是人在睡眠时的心理活动,与神谕无关。他还正确
地指出了梦与生理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举例说,如果睡眠者机体的某个部
位接触热体,他便可能梦见自己穿过灼热的火堆。
然而,真正对梦进行理论解释是近百年的事。19OO年,弗洛伊德出版了
被后人誉为改变历史的名著——《梦的解析》。他在书中第一次将梦作为一种
生理心理现象,并对它作了系统而专门的考察,提出了一些有关梦的理论解
释。他把当事人陈述的梦的内容称为“梦境”(dream content)。据他研究,
梦境可分为两个层面,即显性梦境和隐性梦境。显性梦境为当事人所记忆,故
能陈述,但却是梦的表面,属意识层面;潜性梦境不为当事人所记忆,故无法
陈述,但却是梦境的真面貌,属潜意识层面。潜性梦境的成因在于,人生活中
产生的某些情感和欲望,由于为严厉的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常常使本人产生
痛苦、不愉快,于是便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储存在意识层面之下。这样,
在潜意识层面中平时就存在一些被压抑的与性有关的冲动或欲望。但平时不容
其表露于外,只有在睡眠时,当意识层面的压力放松之际,才会乘机外逸,并
以伪装的方式形成不为当事人所了解的潜性梦境。这种潜性梦境经过转化便能
成为显性梦境。转化中,梦的内容会发生四种变化,即简缩(梦中情节变得少
而简单)、转移(梦中的主次情节可能彼此转移)、象征(梦中情节会改头换
面,以象征性的表征出现在显性梦境中)和再修正(当事人陈述梦境时会添枝
加叶,使其较为合乎逻辑)。正因为当事人苏醒后陈述的显性梦境只是一种象
征性的表述,往往与潜性梦境的隐义相去甚远,如梦境中常以个别元素代替整
体;以胡须代替父亲,用乳房代替母亲;或以手杖、龙头、水壶等为男性的象
征;以坑穴、口袋、门户等为女性的象征。这种象征性表征虚幻离奇,以至常
常超出人在清醒状态下的想象,连梦者本人也觉得不可思议。因此,必须对梦
进行解析,以便探究潜性梦境中所隐含的真正意义。所以弗洛伊德认为,“梦是
通往潜意识的捷径”。潜意识层面下的诸多冲动与性欲经转化便成了梦中情节,
这是做梦的内在动因。但这种转化对当事人而言,究竟有何影响呢?弗洛伊德
认为,潜意识层面下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如长期得不到宣泄或外逸,则会因积
累过多而造成心理适应困难。而做梦能使潜意识中的部分冲动、欲望藉梦境中
的活动而获得满足,从而减轻潜意识层面下的紧张与压力,达到纾解情绪的作
用,所以做梦能满足欲望。
摘选自《心理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