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通过言语说服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在对学
生进行说服时,教师往往向学生提供对其原有态度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论
据,使学生获得与教师 要求的态度有关的事实和信息,以改变他们原有的态度
或形成新的态度。有效的说服技巧有以下几种: 1.根据不同情况,提供单面或双面证据 霍夫兰德等人的研究发现,只提供单面的证据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以及
原来持赞成态度的人更为有效,而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证据,对受教育程度较
高的人以及原来持反 对态度的人更为有效。因此,在态度教学中,对于低年级
学生,教师说服时应主要提供正面证据;说服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考虑提供正
反两方面的证据。此外,如果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学生未产生相反观点,
这时,教师只提出正面观点和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肯定态度。对于学生本来就
反对的观点,教师则应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证据,这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
的,从而容易改变态度。最后,提供怎样的论据,还取决于说服的任务。如果
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只提供正面证据比较有效;如果说服的任务
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提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材料比较有利。 2.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说服内容的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立竿见
影,但其影响 不能保持太久。说服内容的理智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产生长期
的效果;说服的情感因 素与理智因素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则要受到学生成熟度的
制约。教师若期望低年级的学生 改变态度,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说服内
容较容易奏效;期望高年级学生改变态度, 充分说理,逻辑性强的说法内容则
有更大的影响力。在具体的说服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 成熟水平。对于一般学
生,说服开始时,加强情感渲染可以弓I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用充 分的材料
进行说理论证,会产生长期的说服效果。 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逐步提高要求
说服者态度与个体原有态度之间的差异是影响态度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 明,中等差异引起的态度变化最大,随着差异度的增大,超过中等差异
之后,态度改变越来 越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态度,教
师必须先了解其原有的态度,估计与说服者态度之间的距离。若两者过于悬
殊,就要将态度改变的总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先向学生提出要求较
低的目标,达到此目标后再提出更高的目标,使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态度差距
不断缩小,从而促进学生态度的改变。
摘选自《教育心理学》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