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用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时,便能接受到事物的各种刺激,刺激经
形式与能量转化通过神经传递到达大脑,形成感知觉以及具体事物的映象。所
以,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而言语活动
中的感知对象则不同,言语活动感知的是词。词是对第一信号系统的无数信号
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条件刺激物,它并不单纯地以视觉的、听觉的或动觉的刺
激作用于人脑,除声、形之外,还有它所固有的意义。因此,言语活动反映的
是以抽象信号为主要对象的一种间接性反映,正因为如此,言语的感知有其特
殊的途径与内在机制。
从言语所反映的材料的结构来看,其最小单位是词,词是形、音、义的统
一体,形和音是词的物质外壳,义是词所指称的事物或状态。词同时还具词法
和句法特征,可以组成词组也可以充当句子的某种成分。因此,只有在正确地
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了词及其词法、句法,才能接受言语所代表的义。
所以,言语活动的职能是揭露语言的意义,即语义。其过程有一个从词汇、
语句到语篇逐步扩展的过程。据鲁利亚研究,对词汇的理解是语言的基础,一
个正常的人接受语词刺激后,即会在大脑中浮现出与该词有关的可供选择的若
干词义,与此同时,与该词无关的次要的词义便会受到抑制。词义的这种选择
是语言理解的重要特征,也是正常人处于觉醒状态时词义检索的基本特点。至
于人脑中词汇的检索系统及其检索过程究竟怎样的,目前仅提出了几种假说,
较为典型的就是笔者在“命题表征”一节所介绍的几种理论模型。这些模型既
是知识的表征单位,也是词汇理解的检索系统。
当然,语言理解中,更为重要的是对语句、语篇的理解。因为言语反映中,
他人语言的完整意思寓于语句、语篇之中。目前对语句、语篇的心理加工过程
尚未形成较为完整、合理的理论模型。但语句、语篇的理解必然有一个在结构
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提取语句的含义,进而弄清语篇的意图和思想的过程则是
无可置疑的。其中既要运用语言知识(如语法、句法等以及上下文关系),更
需借助于长期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经验。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贮藏
的知识体系中,“故事语法”和“脚本”对理解语法具有特殊意义。故事语法
是人脑中保存的故事结构的表征(或称故事图式),是故事结构的一般知识。
故事图式一旦形成,它能加速或延缓对言语材料的理解速度,因而它是影响言
语反映的一个重要因素。“脚本”则是实践与处理日常事件的一般程序,最早
由香克和阿伯尔桑所指出。“脚本”一旦形成之后,人们在言语交往中往往会
根据头脑中关于事件进行的标准顺序,去补充和预测所获得的言语信息。对于
与脚本有关但出乎意料之外的事件,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对于脚本
中的常见事件,只需要根据“脚本”去推测,就能够迅速地加以理解。总之,
言语反映要依据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多种形式的知识经验。主体根据自己的
知识经验去接受与加工获得的言语信息,通过推理建立材料之间的联系,补充
所缺少的信息,最后达到对言语材料的合理理解。正因为如此,由于个体状态
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处语境不同,面对同一言语材料获得的反映会有较大
差异。
言语反映包括感知和理解两个环节,而两者是相互交织,彼此促进的。感知
是理解的必要前提,在感知过程所提供的言语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展开理
解过程,正确的感知有利于正确的理解。相反,理解能加速或制约言语的再感
知过程。因为,作为思维成果的理解会渗透到言语材料的每一次感知中。人际
间的言语对答虽然双方语言并不完全标准,但理解却能辨别偏离标准的语音。
书面语言感知同样如此,无论是词形辨认还是阅读速度,无不受理解所制约。
林赛与诺尔曼提出的“材料驱动”和“概念驱动”有助于说明言语感知和言语
理解之间的互动关系。言语交往中,概念驱动常造成对行将出现的材料(词、
短语、句子等)的预测,使分析、理解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材料驱动则提供据
以预料的具体对象,并对预测错误加以纠正。主体认知系统中的这两种加工方
式相互协调、共同配合,使言语这种特殊对象得以正确反映。
|